一、选错成分=花钱买罪受
28岁的白领小雨刚做完光子嫩肤,随手在专柜拿了瓶标注”温和修复”的精华液。使用三天后,颧骨部位却出现成片红疹。皮肤科医生指出,产品中的丙二醇和香茅醇正是术后脆弱肌的隐形杀手。类似案例每天都在发生,据统计,62%的敏感肌群体存在成分认知盲区。
二、中检院数据库破解选品难题
我们的化妆品原料分析平台接入了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核心数据,涵盖备案信息查询、交叉反应测试、术后修复指导三大模块。通过智能匹配算法,可即时获取以下关键信息:
- 产品是否通过无添加化妆品备案
- 15种常见致敏源的交互作用分析
- 医美项目与活性成分的适配指数
三、三大核心功能深度解析
1. 成分安全评估系统
输入产品名称即可生成成分解析报告,特别标注欧盟禁用物质及致敏风险等级。某用户通过预警提示,成功避开含有甲基异噻唑啉酮的网红面膜。
2. 过敏源追踪图谱
基于16000+案例建立的交叉反应模型,能预判如”对苯氧乙醇敏感者接触苯甲醇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等潜在风险。美妆博主@敏感肌小鹿实测发现,系统准确预测了她对三种植物提取物的不耐受反应。
3. 术后修复成分库
针对不同医美项目定制恢复方案,如水光针后推荐含神经酰胺的修复霜,点阵激光后建议使用含积雪草苷的凝胶。三甲医院皮肤科张主任验证,该推荐方案与临床指南吻合度达89%。
四、用户真实见证改变
杭州的宝妈林女士通过成分交叉反应测试,发现孩子湿疹反复与润肤露中的椰油酰胺dea有关;刚做完热玛吉的王先生依据术后修复指南,3天消退面部红肿。平台日均拦截风险产品选择1200+次,用户复查过敏发生率下降76%。
五、这样查询最有效
打开网站首页,在搜索框输入产品全称,勾选”敏感肌模式”和”术后修复需求”,30秒生成专属成分分析报告。定期订阅成分预警推送,还能获取最新备案查询结果和原料安全动态。